【升小焦慮】升小後焦慮愈來愈少出聲? 社工:有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

兒童健康

發布時間: 2023/05/30 12:17

最後更新: 2023/06/01 10:27

分享:

分享:

小朋友陌生地方不說話,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。

近年選擇性緘默症開始為人熟悉,但其實要幫助孩子處理選擇性緘默症問題,學前與小學大有不同。

今日我們重點講一講升小後的選擇性緘默症的注意事項。小學生的選擇性緘默症,在臨床經驗上,他們的治療進程往往都會較幼童緩慢。其中一個關鍵點,簡而言之,就是俗語說的「愈大愈知驚」。隨着年齡的增長,愈能意識到發生什麼事,往往會變得「知而難行」。即使孩子想突破,也甚是艱難。

另一關鍵點,則是他們的個人經驗。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,即使內心渴望與人交往,甚或在沉默的底下藏着熱愛表現的心也好,但成長過程中,單靠他們自己個人的能力,未必能順利突破焦慮狀態。

相反,容影累積不少的挫敗感、無耐感和失敗經驗。慢慢地,就會傾向接受「我講唔到嫁」、「我唔洗講嫁」、「我都唔鐘意講野」等想法以便保護自己免受挫敗。

那麼,我們可以做什麼呢?

第一,陪同孩子探索他們的真正感受和想法。讓孩子學會分辨「驚」、「擔心」以外的情感,有助他們接受及調節情緒。舉例,孩子可能會說「我唔鐘意俾人讚呀」。但實情是,被讚賞是開心的,但同一時間,他感受到的尷尬、不知所措、不知怎樣回應的荒亂等,強烈到蓋過了快樂,他亦難以消化這些情感。

第二,尋找動機和意義。找到動機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環。孩子要有動力去面對和突破,繼而享受互動中的的樂趣,從而推動下個嘗試。舉個例,孩子可能很喜歡比卡超,如果以比卡超作互動的起點,他就能經歷到「他很想和別人分享、和別人一起玩比卡超的」的心情和當中的快樂。此後,再開展互動和對話,就會更有動力和信心。

最後一點,可以在學校以外,建立孩子舒適的小圈子。沒錯,由「少」人開始,詢問孩子哪些同學他感到相處舒服、願意在學校以外見面,然後邀請其中一至兩個同學,進行一些小聚會,像是食飯、去公園玩等等,慢慢幫孩子建立「起始社交圈子」。

簡單而言,小學生的選擇性緘默症治療進程往往需要更多的理解、處理孩子的內在需要、情緒狀態、協助孩子學習應對策略。家長要幫助孩子逐步突破,可以從3點入手,

1)讓孩子學會分辨真實的感受

2)尋找互動和說話的內在動機和意義

3)建立校外小圈子

【爸媽必Follow】全新TOPick親子IG現已推出!立即睇︰https://bit.ly/3BN0C4s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撰文 : Cherry Wong 家庭治療學碩士 香港註冊社工